邓杰
家院有梅,亭亭如盖矣。
十数年前,随着我们一道搬迁至此。有梅相伴,每年的冬天不再寒冷。
梅,朴素,恣意,野性,无需太多的打理。梅的香气也特别,既浓烈,又清淡。总是不经意间闻着她的韵致,猛一抬头遇着她的高格。那迷人的香影,在帘外飘荡,在月下徘徊,在绵绵细雨中弥散,悠悠地落在你灵魂深处,或悄悄安排你的一帘幽梦。
仿佛是在一场雪后,迷迷蒙蒙地来到一个山谷,眼前无路,身后一长串的脚印。雪覆盖了一切,苍穹与峰峦连成了一体。少时,忽闻得一缕梅香,直沁心脾。抬起头只见得悬崖高处,一株梅树正迎风傲立。那曲折之姿态,傲然之神色,仿佛是早已与我的约定……
醒来的时候,梅的香影恍惚仍在脑际缥缈。那分明是一株蜡梅,与家院的梅形神相逼。从来喜欢蜡梅的香,高贵而朴素,浓郁而淡雅。香非在蕊,香非在萼,而骨中香彻。从来喜欢蜡梅的骨,不畏严寒,不事殷勤,好一袭柔弱中的刚强。
忽然想起,瘦西湖里好像有一个称做“香影廊”的去处。
“去寻梅吧!”
“好!”夫人欣然。
于是,寻梅的心情带着一份亲切与美好。北风吹来寒意,阳光暖和了身子,冬日的瘦西湖人迹罕少。落了叶的老槐树在努力向上伸出枝丫,仿佛要托住天空。清浅的湖水无力地躺着,目光里期待着春汛的来临。
香影廊,暗香疏影是也。如此雅致的名字,真正非梅莫属。那时的主人一定在气质上与梅同构,性灵里深藏了梅的香气,也只有那时的扬州人能够有这样的雅趣。
“好像是在徐园吧!”心里并不太确定。
“去找找吧!只当是散步!”夫人懂我。
偌大的徐园,空寂无人。朝东一面的白色马头墙,壁上爬满枯黄的藤蔓,仿佛春日繁盛的记忆,时光流逝的痕迹,那是抹不去的往日旧事。
幽思里心游古今,静默中款款移步。
呀!你看!听鹂馆身后,十数棵梅树正粲然盛开。那曲伸有致的枝干,缀满如蜡的花朵,淡黄色。或团团相拥,或疏密相间,或窃窃私语。真正梅英飒爽,香气扑面,直让你身心如沐。
因着梅香的指引,把目光投向不远处的九曲回廊。此地亭廊相接,雅僻幽深,应该就是香影廊吧。
稍事辗转,便见得一个幽静的小小院落,青瓦白墙,花窗隔扇。门檐题额:“冶春后社”。用笔圆润古雅,江都吉孝廉亮工所书。
“多少次来徐园,却从未游历此院,真正孤陋了。”
“果真是啊!僻静典雅,真正是读书写字的佳处。”
门前墙壁上方有碑刻记载曰:“社名仍号冶春,何必改作;来者都为游夏,可与言诗。”原来,晚清时,扬州以臧谷为盟主的文人们继“冶春诗社”传统,发起成立了冶春后社。此乃后社旧址。精室三间,形制完整,院内石泉,院外松柏。恍惚间盘桓许久,文人墨客犹在眼前,词曲遗韵依稀有闻。
如此,不正是我要寻找的帘外香影吗?
据说,民国十年时,康有为来游湖,于此小住时日,至为称幸。
想我等曾在四十年前就读于扬师院中文系,也算是小小的文人学士了,可竟然不知扬州的“冶春诗社”“冶春后社”,不知扬州的“香影廊”,真真枉然者也。
……
后经他人指引,方得知“香影廊”并不在瘦西湖上,而是在御马头边的“冶春茶社”。罢了!改日一定再往细细查访,以了心头之结。不过,此番能够寻得“冶春后社”,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家院有梅,暗香浮动矣!
作者简介:
扬州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创院院长,教授。著有散文集《天地不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