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长益
若按祖籍,林黛玉的“故土”该是姑苏。然而,《红楼梦》的天才作家却为这位女主角的人生作了另一种安排,将她的命运同扬州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了一起:幼时随父来到维扬,在扬州生活、学习、成长,由这方水土养育。特别是后来至爱双亲相继在扬辞世,令她痛不欲生;父母仙逝之所必然是她情感安放之地,让她无法淡忘。尽管黛玉此后身在“都中”,锦衣玉食,而远在南方的扬州始终是她魂牵梦绕的挂念。原著作者对此用情至深,用各色文字明提暗连,使得扬州成为林黛玉也成为亿万看书人丢不下的存在。
恸失双亲成孤女,客居外戚必难安。林黛玉愁苦悲伤,时不时地就发出叹息。《红楼梦》书中有记:一日众姐妹在园中说笑,湘云偶尔提及十里荷花、三秋桂子,便引得黛玉自问:“我原是南边人,怎么到了这里呢?”随后又想着“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今生这样孤凄,真是李后主说的‘此间日中只有眼泪洗面矣!’”二十四桥乃是中国文化名桥,历来可代称扬州,她在这里联想身世,抒发的思乡之情让人泪目。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又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是大观园群芳中的佼佼者。写书人不惜笔墨,赋予了女主人公大量诗作,其中不少就隐含了林黛玉对故乡的思念。如她自度《抚琴曲》,边弹边吟:“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琴声悠悠,心事重重,以琴寄情,感人至深。让坐在山子石上听琴的妙玉和宝玉感慨不已,连叹“何忧思之深也”“觉得过悲了”。对黛玉此刻的哀伤,素来有不同解读,有专家说这是写书人用《抚琴曲》预警贾府的没落。我以为这种说法牵强附会了。她已经直接点明“南边”“二十四桥”,倾诉的本就是思亲之悲,离乡之苦。
这种悲和苦,一直伴随着寄人檐下的林姑娘,虽在贾府衣食无忧亦无法排解。如《红楼梦》第七十回写道:时逢初春时节,大观园里的才女们又萌动了诗兴,把宝玉找去商量。宝玉不明原委,手捧一首未知何人所作的《桃花行》细细读来,看到结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不觉流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为什么?杜宇又名杜鹃,其叫声颇似“不如归去”,历来是文学作品中的思乡鸟,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情。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林黛玉长歌当哭,她所表达的思乡心结,难道还不明白?
林妹妹的心,“宝哥哥”懂。贾宝玉深爱着林黛玉,对黛玉一颦一笑自然心领神会。每见黛玉情绪低落便想方设法劝慰,而故乡扬州常是治她心病的良药。《红楼梦》第十九回写宝玉又见黛玉卧床,“只怕他睡出病来,便哄他道:‘嗳哟!你们扬州衙门里有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黛玉见他说得郑重,且又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因问:“什么事?”宝玉见问,便忍着笑顺口诌道: “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黛玉笑道:“这就扯谎,自来也没听见这山。”宝玉道:“……等我说完了,你再批评。”又诌道:“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写书人在这里由宝玉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小耗子用变身法偷香芋,结果摇身说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众耗忙笑说:‘变错了,变错了。原说变果子的,如何变出小姐来?’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宝玉信口胡诌的扬州故事,果然让黛玉开心起来,先是按着宝玉笑道:“我把你烂了嘴的!我就知道你是编我呢。”接着又是笑道:“饶骂了人,还说是故典呢。”
一连几个笑!真正是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这一大段看似冗余之文,其实是深知黛玉心病的宝玉找出的心药。此法甚妙,立竿见影。由此不难看出,远隔千里的扬州,既是黛玉的伤痛,也是黛玉的慰藉。
扬州在《红楼梦》里屡有呈现。第五十一回写薛宝琴因随父亲游历,见识非凡,作怀古绝句十首,内隐十物,其第五为《广陵怀古》:“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28个字是一道谜面,可谜底究竟是什么,研究者大费周章也没个准信。作者故弄玄虚,其真实目的是不是就想让看书人在此逗留,增加对广陵也就是对扬州的关注?
亿万《红楼梦》的阅读者,是跟随从扬州出发的小姑娘林黛玉的脚步入京进府的;府是贾府,京是哪儿?写书人闪烁其词——时而都中,时而金陵,时而神都,时而京城,让阅读者感觉飘忽不定;相对说来,扬州却是一点不假实实在在,书中说扬州方言,吃维扬菜肴,讲扬州故事,扬州元素比比皆是。《红楼梦》的著作者到底是谁?至今仍是谜。但不论是谁,他对扬州的熟悉程度和对扬州的那份偏爱,已经由原著表达出来了。
作者简介:
曾以新闻为业,习惯追踪真相。如今翻故纸堆,仍热衷于对遇到的疑点求解,在变换视角中发现不一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