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学文
由于远离王朝中枢,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历史上,广东开发较迟,与内地联系较少,名人亦不甚多,唐宋及以前,广东人来扬州任官、游历者更是屈指可数。明清以降,广东凭借沿海开放的优势,每开风气之先,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一跃而居全国前列,岭南文化异军突起,大儒硕学辈出,在扬州为官、游学的广东名人,史不绝书。
崔与之,广东增城人,南宋光宗绍熙四年进士,历官各地。工诗善文,被称为“岭南儒宗”。嘉定中,金都城南迁开封,扬州前线军事形势日趋紧张,宋宁宗特授崔与之直宝谟阁、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成为淮东抗金前线的最高军政长官。抵达扬州后,他加紧选将练兵,分为强勇、镇淮两军,每月以三、八日练习马射,令所率各军皆仿效实行,同时充分发挥民间自卫组织万弩社的作用。整修城壕,筹集军粮,曾作《重修城壕记》,留下了一篇有关扬州城市建设的重要史料。修守战备,军威大振,金人惧之,淮东得以安定。他又赈济流民,政声卓著。召为秘书少监,扬州军民含泪相送。
湛若水,号甘泉,增城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历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吏部、兵部尚书等职。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并称为“王湛之学”,当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湛若水在南京、扬州、番禺、增城等各地创办书院数十所,讲授理学,弟子多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嘉靖中,扬州名士葛洞、葛涧兄弟从湛若水游,为方便其来扬讲学,于城东择地创立甘泉行窝,又称甘泉书院、湛若水书院,为明代扬州著名理学道场,对于后来扬州学风影响甚大,后增筑为梅花书院。湛若水来扬州讲道时,巡盐御史朱廷立等高官都以师礼事之。宝应知县闻人诠也是他的门生,曾于扬州主持刊刻《甘泉先生文集》。
欧大任,明顺德人。因曾任南京工部虞衡司郎中,别称欧虞部。博涉经史,工诗古文辞。隆庆四年,他已54岁,被授江都县训导。与诸生讲论实学,于廨内建苜蓿斋,为会客之所,与江都名士陆弼等结竹西社,诗词唱和。曾与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龙在扬州相聚,作《广陵竹西亭十里与李于麟别》诗,中有“逢尔扬州城,送尔竹西里。翩然两黄鹄,高翼不可比”之句。离扬后,对扬州的风雅生活仍念念不忘,写有《怀竹西社诸子》诗。著有《浮淮集》,其中尤多关涉扬州名胜风物之诗文,颇有价值。又著《广陵十先生传》,记述明代扬州府储巏、王軏、景旸、赵鹤、朱应登、蒋山卿、曾铣、桑乔、朱曰藩、宗臣等十人事迹,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人物传记资料,李攀龙为作序,称广陵士人“阏之不为沮,挫之不为变,进则谋国家,退则著文辞”,对扬州人物给予高度评价。
屈大均,番禺人,明末清初学者,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长期坚持抗清斗争,出游各地,联络豪杰志士,力图恢复,事不成,遂退居家乡,著述讲学以终。曾寓居扬州,游览名胜,凭吊遗迹,感怀故国,留下不少诗词。如《同李子自扬州至泰州作》五首,写舟行邗水、芦花满目、蟹肥鱼美的景象,富有江北水乡特色,生活气息浓郁,有“邗沟一水接长天”“枫叶芦花处处罾”等句。顺治十五年,他来到扬州,追思南明往事,黯然神伤,赋《扬州慢》词:“萤苑烟寒,雁池霜老,一秋懒吊隋宫。念梅花小岭,有碧血犹红。……问雷塘燐火,光含多少英雄。”另作有《扬州》《扬州感旧》《扬州女儿行》等诗。
颜希源,连平人。嘉庆中,先后两次出任仪征县知县,在任近十年,平易近人,宽厚待人,民众感其恩惠。主持修纂《仪征县续志》十卷。又捐献除正俸之外的养廉银,倡修仪征城隍庙,使楼台殿宇焕然一新。由其编撰、王翙绘画的《百美新咏图传》影响颇大。
张青选,顺德人,为官清正,所历多有惠政。道光三年任两淮盐运使,自称“运司一官,贤者视为惧府,不肖者目为奇货,予不敢自居于贤,亦不敢不以为惧。”在任一年,整顿盐法,革除弊政,倡行节俭,不惜得罪官商,盐务风气为之一新。江都学者李澄撰《淮鹾备要》10卷,青选助其刊行并为之作序。
丁日昌,字雨生,丰顺人。以才识闳远、办事果断,为曾国藩、李鸿章所器重。同治四年,任两淮盐运使,兴利除弊,《清史稿》称其“至则禁私贩,纠贪吏,畅运道,岁入骤增”。值里下河洪灾,他督众堵治,复修筑堤坝,人称丁公堤。任职期间,组织制订了《淮盐章程》《两淮甄别章程》等规章,为晚清两淮盐业的振兴作出了贡献。丁氏又以藏书家闻名,所著《百将图传》流传至今。
康有为,南海县人,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曾两度游历扬州,头一次在光绪中,戊戌变法之前,其时他尚未出名。1921年6月,重到扬州,游览瘦西湖,作《再游扬州感赋》诗,其中有“四十年来旧游处,邗沟漫漫水南流”之句。
作者简介:
湘人,居扬,出版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