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 > 

【大家说】潘宝明:唐诗,嘲讽隋炀帝的战场

2023年05月 25日 09:17 | 来源: 扬州晚报-扬州网 | 扬州网官方微博

潘宝明

唐代诗歌中,既有讴歌扬州繁华秀美的清词丽曲,也不乏讽喻现实弊端的佳作。值得注意的是,怀古诗中以讽喻隋炀帝为题材的诗歌数目之多、笔法之巧、诗人之众,为他处所难比。这固然是唐灭了隋,而隋帝又死在扬州,触景生情在所难免。

其中有李敬方痛快淋漓的斥骂,认为运河连接了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有害,利害参半: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李敬方《汴河直进船》)

胡曾的诗把隋亡的原因归之于滥用民力,开凿大运河: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更多的则是因可惜而揶揄: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罗隐的《炀帝陵》以形象的画面印证李密的“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的论断。

皮日休是公允的: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他赞许诗人“汴水通淮利最多”的肯定:大运河在历史、科学、艺术、情感方面的价值无可替代。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但对“生人为害亦相和”质疑:开运河的六七个年头,运河役工数占总役工数,不过是2.5%。运河邻近户数为500万户,1000万劳动力,在征发百万人出河工时,仅十丁抽一。《大业杂记》中说,“于时天下丰乐,虽此差科,未足为苦”。而大隋之盛在大业五至七年间达到顶峰。顶峰期间,帝国置郡190,置县1255,民户890余万,人口达4600余万;垦田扩大,由1900多万顷到5500多万顷;粮仓充盈丰实。如洛阳回洛仓是隋朝古粮仓:面积相当于50个足球场,储粮够洛阳吃半年;国土面积东西9300余里,南北4800余里,相似于西汉武帝时状态,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他对隋炀帝的批评是客观惋惜的,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值得注意的是,安史之乱前后,这类题材的诗歌数目明显增加,讽刺的矛头已经转变,由仅是怀古恨隋转为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故国歌钟地,长桥车马尘。

彭城阁边柳,偏似不胜春。

(李君虞《扬州怀古》)

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

相看醉舞倡楼月,不觉隋家陵树秋。

(陈羽《广陵秋夜对月即事》)

御街行客路,行客悲春风。

楚老几代人,种田炀帝宫。

零落池台势,高低禾黍中。

(鲍溶《隋宫》)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许浑《汴河亭》)

斗鸡台边花照尘,炀帝陵下水含春。

青云回翅北归雁,白首哭途何处人。

(赵嘏《广陵道》)

唐代诗人是心忧天下的,尤其是晚唐诗人杜牧曾写过多首讽刺隋帝的诗,最为深刻、著名的有《扬州》三首,其中佳句:“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与其说是讽喻隋帝的专句,毋宁说是广为唐代帝王奢侈的画像。而他的《隋宫春》:

龙舟东下事成空,蔓草萋萋满故宫。

亡国亡家为颜色,露桃犹自恨春风。

将咏史、写景、议论、抒情融于一体,分明使人联想到晚唐社会中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填补其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这在他的《阿房宫赋》中,他由婉讽改为大声呐喊。

同时代的李商隐一曲《隋宫》,与杜牧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王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何义门评此诗曰:“无句不佳,三四尤得杜家真髓。前半展拓得开,后半发挥得足,真大手笔。”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李商隐也是惜叹隋帝失去江山,实叹唐帝不以史为鉴,荒淫无度,不顾民生,讽喻中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感情较多伤感衰飒,这自然是唐代国势日渐衰落的外现。

作者简介:

扬州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研究文化的传承守正,开拓创新。


责任编辑:煜婕

扬州网新闻热线:0514-87863284 扬州网广告热线:0514-82931211

相关阅读: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