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要闻)
2021年03月23日

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序 言

第一篇 深入践行“好地方”新使命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第三章 推动“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第一节  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打造长江经济带特色产业绿色发展江苏典范

第二节  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树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标杆样板

第三节  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建设特色鲜明、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形态

第四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战略导向

第三节  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四节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第二篇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建设长三角区域有竞争力的产业科创名城

第五章 打造自主创新能够扎根的特色产业创新高地

第一节 建设专业化和功能化科创载体

第二节 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第三节 支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

第四节 推进多层次创新创业

第五节 营造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

第六章 构建以智能融合发展为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集群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节 推动传统产业个性化转型升级

第四节 转型发展建筑业

第五节 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六节  高水平发展数字经济

第七节 加强现代企业家队伍建设

第七章 完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 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优化布局新兴科创基础设施

第三节 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第三篇 积极拓展内外市场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八章 持续扩大有效需求

第一节 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第二节 全面提升消费供给质量

第三节 优化完善消费环境

第四节 拓展投资新空间

第九章 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以“一带一路”引领优化开放布局

第二节 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节 致力打造高端开放合作平台

第四节 积极培育国际人文交流品牌

第十章 推动开发园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明确园区特色主导产业定位

第二节 提升园区产业链服务功能

第三节 推动园区绿色集约安全发展

第四节 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

第四篇 抢抓重大战略机遇 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第十一章 积极参与实施国家重大战略

第一节 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争作贡献

第三节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争做示范

第十二章 纵深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节  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

第二节 优化城乡国土空间布局

第三节 做强做优中心城区

第四节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第五节 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

第十三章 建设有温度的魅力城市

第一节 彰显扬州城市的“历史厚度”

第二节 打造吸引人才流入的特色空间

第三节 建立健全包容性的人口政策

第十四章 建立完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第一节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节 强化能源稳定高效供给

第三节 提高现代水利支撑能力

第五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十五章 发展特色乡村经济

第一节 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三节 持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第十六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一节 调整优化村庄布局

第二节 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第三节 提升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水平

第十七章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一节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第二节 健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第六篇 推进美丽扬州建设 打造全国有影响的生态宜居名城

第十八章 构建江河湖联动的水生态发展格局

第一节 服务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第二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十九章 完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系

第一节 协同推进市域水土气环境治理

第二节 有效防控重大环境风险

第三节 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第二十章 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

第一节 加强资源能源集约节约利用

第二节 发展循环低碳经济

第二十一章 建设美丽宜居城乡

第一节 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水平

第二节 打造绿色便民生活圈

第三节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第七篇 注重文化引领 建设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旅游名城

第二十二章 增强文化自信自觉

第一节 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第二节 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

第三节 提高社会道德风尚

第四节 弘扬新时代扬州精神

第二十三章 彰显运河文化魅力

第一节 塑造运河文化空间

第二节 推动运河文化传承创新

第三节 扩大运河文化影响力

第二十四章 着力发展文旅产业和文化事业

第一节 提高文化精品供给能力

第二节 拓展“文旅+”发展

第三节 完善文旅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第四节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八篇 推动共同富裕 努力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第二十五章 提高就业和收入质量水平

第一节 实现更加充分就业

第二节 积极提高就业质量

第三节 优化公共就业服务

第四节 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第二十六章 推进健康扬州建设

第一节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第二节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第三节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第四节 全面保障人民健康

第二十七章 积极打造教育名城

第一节 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第三节 推动高等教育优化创新发展

第四节 着力提升教育内涵

第二十八章 强化社会保障能力

第一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

第二节 增强住房保障能力

第三节 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第二十九章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二节 健全家庭发展支持体系

第三节 保障重点群体权益

第九篇 全面深化改革 激发现代化建设动力活力

第三十章 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运行机制

第一节 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第二节 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有序流动

第三节 打造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

第四节 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

第三十一章 提高市场活跃度

第一节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第二节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三十二章 提升政府行政效能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节 建立健全现代财税制度

第三节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第四节 提高数字政府服务能力

第十篇 统筹发展与安全 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十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二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第三节 建立健全监督体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第一节 优化社会治理格局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第三节 预防化解社会矛盾

第三十五章 构建安全发展制度体系

第一节 深化平安扬州建设

第二节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第三节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第四节 强化重大风险防范

第十一篇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凝心聚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三十六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三十七章 推进规划落实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统筹协调

第二节 创新规划实施机制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第四节 广泛凝聚社会力量

序  言

“十四五”时期,是扬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扬州时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主动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的重要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强富美高”新扬州建设新篇章的关键阶段,是奋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好发展好的关键五年。根据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深入践行“好地方”新使命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任务,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要把人们心目中的扬州建设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的指示要求,紧扣“两聚一高”新实践和“强富美高”新扬州建设,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六个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打赢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防汛抗灾三场硬仗,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强富美高”新扬州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发展实力稳步提升。全市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总量连续迈上5000亿元、6000亿元两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万元,位居苏中苏北前列。成功举办第十九届省运会和第十届省园博会,省运会被省政府肯定为“新时期办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典范”。承办第六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国际性活动,荣获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称号,创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经济转型速度持续加快。大力发展“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5%,工业开票销售6126亿元,较2015年增长50%,先进制造业对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75%。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550亿元,年均增长约8%。现代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8%,服务业重点企业达2000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2015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建成省市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57个,其中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4个。旅游业年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粮食总产达286.6万吨,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9%,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达到3.1:1。19个农业园区入选全国农业创业创新园区目录。累计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5个。

创新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获评高新技术企业1600家,是2015年的2.5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升至48%。累计建成各类科技产业综合体超过600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超过5000家、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50000多名,形成“众创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社区-双创基地”完整创业创新孵化链条。成功招引沈飞所协同创新研究院、中航机载系统共性技术中心、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一园两院一中心”等重量级科创项目。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通过验收。第二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绩效评价全国第一。扬州高新区获批国家高新区,省级以上科创园区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一核多组团”的现代化大扬州城市发展形态更加完善,江广融合片区、西区新城、南部新城等城市重点板块加快建设,东南片区更新改造全面推进,连淮扬镇高铁、江广高速、宿扬高速建成通车,加快实施京沪高速和五峰山过江通道公路接线、龙潭过江通道、京杭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长江-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扩建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城市快速路网,“内联外通、互联互通、快联快通”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步成型。成功打造绿色宜居的“健康中国扬州样本”,累计新建(提升)公园392个。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7%,居苏中、苏北第一,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达100%,799个村庄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序推进建设高邮国家农业科技园、省级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头桥医械小镇、曹甸教玩具小镇、武坚智能电气小镇、枣林湾体育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杭集镇获批全国特色小城镇,11个重点中心镇全部创成国家级生态镇。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202元、24813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43.3%、49.3%。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降低。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均控制在2%以内。累计组建各级各类医联体17个,三级医院实现县(市)全覆盖,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成使用。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创建实现全覆盖,教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列全国第5。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2015年的每人每月105元提高到175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标准由2015年的每人每月390元提高到710元,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均达98%。在全省率先推进颐养示范社区建设,新建颐养示范社区93个,广陵区获批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

文化强市建设有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四连冠”,高邮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获“八连冠”。加强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成功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运河文化嘉年华等活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主体完工并获国务院正式命名,运河文化成为扬州城市的重要文化符号。创新打造24小时城市书房,全市共建成开放城市书房50家,每年走进城市书房阅读的人数规模达180多万人次,“上有天堂,下有书房”成为扬州新城市文化标识。入选第二批江苏省书香城市建设示范市。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25个,全市所有文化馆、图书馆均达国家一级馆标准。累计建成486非遗集聚区、中国淮扬菜博物馆等各类非遗场馆70多个,获评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类基地(园区)和4个省级文化产业类基地(园区),扬州江广智慧城评选为省级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改善。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率先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并上升为省级战略,“三退三还”工程有序推进。扎实开展长江大保护,全市化工园区规划面积由22平方公里压减至9平方公里,累计关停退出化工企业501家。长江生态岸线占比从2018年的47.5%提升至56.9%。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与2015年相比,PM2.5浓度下降34.5%,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2.2个百分点、省考以上断面优良率提高到87.5%,城市建成区基本完成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劣Ⅴ类水体比例从17.8%改善为无劣Ⅴ类水体。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河湖面貌明显好转。创成国家生态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通过复查,林木覆盖率达24%。

改革开放步伐迈向深入。连续7年制定实施服务企业“2号文件”,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累计减免各项税费750.6亿元。建成市县乡村政务服务“一张网”,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三减两免”,实施“3550”“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不见面”审批事项占比达98.1%。顺利完成市县机构改革,扎实推进司法、环保等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及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实施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运河文投集团、科教集团、环投集团等国资企业,主责主业更加聚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入选国家城市医联体试点。全面执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实施“530”招商行动计划,加强与中船重工、中航工业、中电科等央企合作,新落户法国圣戈班建筑材料、德国赛夫华兰德汽车零部件、芬兰瑞特格散热片等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项目31个。出口加工区获批国家综合保税区,扬州泰州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

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扎实推进法治扬州建设,荣获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市、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市。地方立法进程持续推进,全省首部开放式公园立法《扬州市公园条例》出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扎实推进,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城乡日常管理机制,成立全国首家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创新网格化精细化社会治理,积极打造古城网格化社会治理示范样板,形成文昌花园、琼花观、安平社区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基层典型。荣获全国创新社会治理示范城市。平安扬州建设有序推进,安全生产机制不断完善,公众安全感连续17年保持在95%以上,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成为全国全省最安全地区之一。

打赢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防汛抗灾三场硬仗。认真落实“四早”要求,坚持可知可控、精准防控,强化统筹领导,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创新开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防控模式,本地确诊病例28天实现零新增、40天内全部治愈,实现全市感染病例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双零”目标。第一时间出台扶企稳市惠民的政策意见,全市各行各业全面复工复产复市,较早地实现生产生活秩序正常化,经济较快地恢复正增长。面对百年不遇的汛情,突出科学防汛、精准调度,加强风险预警和排查巡查,全面完成淮河入江水道整治、长江防洪能力提升一期工程,建成“城市安全第一工程”瓜洲泵站,城区防洪除涝基础更加扎实,流域区域及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成功抵御2020年长江历史第一高水位,实现了江河安澜。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是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拼搏、奋力进取,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的五年,是把握重大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办成一系列大事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始终坚持用新思想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时刻牢记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的历史担当,奋力推动扬州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五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六个高质量”系统布局,深刻认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和深层次矛盾,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突出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和科技产业综合体、高水平重点实验室、高素质年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扬州发展的主旋律。五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每年制定落实民生“1号文件”,坚持把70%以上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领域,民生工作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坚持从基本民生做起、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聚焦富民增收、脱贫攻坚、“养老、养小”、城市安全、污染防治等重点难点,用一件又一件实事回应群众的呼声与期盼。五年来,全市上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和衷共济、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生动局面。

与此同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产业结构整体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供应链存在诸多堵点断点,缺少龙头型企业和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城乡之间、沿江沿河地区之间发展的协调性还需进一步增强,开发园区经济带动力和县域经济支撑力不强、贡献度不高,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亟待提升;生态环境治理需要继续攻坚,民生领域依然存在薄弱环节,社会治理仍有短板弱项,绿色发展、本质安全水平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财政收支压力持续加大,部分领域仍然存在较多风险。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准确把握、科学应对、精准施策,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阶段,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与全国、全省一样,扬州也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迈进的关键时期。

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大变局加速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非经济因素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均发生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但同时也应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全球经济大循环加速调整,国际经济格局“东升西降”,全球重要生产网络区域内部循环更加强化,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和引领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既为扬州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双向开放,加速融入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循环圈,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对进一步提高开放能级、打造高端开放载体、培育开放新优势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总体上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内外部条件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带来新特征和新要求。 (下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