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梅岭)
2022年09月28日

宝应全藕宴

仅靠一道食材,就能做成一桌宴席!就凭这一点,宝应“全藕宴”曾经亮相《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蜜饯捶藕、荷藕杂粮狮子头、荷叶粉蒸肉、藕粉圆子、葱花藕饼、荷叶叫化鸡、糖水花香藕、炸藕夹、荷叶八宝粥、糯米烂藕、甲鱼莲子羹、藕丝糕……每一道菜名听起来都是香喷喷的。

□ 晏明

如果套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那在物产丰富的淮扬菜之乡,虽不至于“十里不同宴”,却也是处处有美食,四季有时鲜。

这里的“不同宴”,是因为食材丰富,可以有着多种不同的搭配。如果仅靠一道食材,做成一桌宴席,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就凭这一点,曾经亮相《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宝应“全藕宴”,着实吊足了荧屏前观众的胃口。

单藕成席,将一道普通的食材,应用到极致,其间凝结的,是宝应人的智慧。宝应位于扬州北端,与淮安接壤,属里下河腹地,地理位置处于江苏的中部。宝应的朋友曾给我演示,取一幅江苏行政区划图,沿中线对折,再沿中线对折,然后打开,那个十字交叉点,恰好是宝应的中间。这是一种偶合么?

处在这么个地理位置的宝应,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都位于南北交替之间,宝应湖、白马湖、氾光湖、射阳湖等湖荡相连,千年古运河穿境而过。近年来,随着围网养殖的清除,面源污染的控制,河湖的水质,有了极大的提升,连片的水域,为莲藕的生长,提供了广袤空间。里下河一带,本来就是长江下游淤积而成,土壤有机成分多;加之野生芦苇长年累月生长繁衍,在这里形成了独特的蕻渣土,为莲藕的生长,提供了特有的土壤条件。湖荡地区不仅日照充足,而且近千毫米的年均降水,百分之七八十,落在荷藕生长期内。地利加天时,这些地形、土壤、气候和水体条件叠加,成就了宝应荷藕的独特品质。从2004年开始,实施原产地保护,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如此环境里采摘出来的新鲜荷藕,想想都会令人食指大动,更不用说烹饪调制出来的各种滋味了。待我先端出全藕宴中的几道菜肴来吧。

蜜饯捶藕。为什么把它放在第一个,因为它就是个招牌,全藕宴中的极品之作。烹制过程中,用到煮、浸、炸、蒸、勾芡等多种技法,煮藕的时间、切片的大小、油炸的火候、勾芡的厚薄,都已自成定法。藕还要捶?对,捶是这道美食制作的关键所在。藕片的捶拍,既要粉入藕骨,又不失藕形,使松脆的藕质既酥软又有韧性,考验的是厨师的功力。脆脆的藕,一捶不是烂了?这里姑且卖个关子,等你去吃的时候,再解这个谜吧。

荷藕杂粮狮子头。狮子头位居扬州“三头宴”之首,在这里的宴席上,加入宝应的莲藕丁,掺入薏仁和玉米,既减缓纯肉的油腻感,又增加藕丁的脆嫩,汇入杂粮的口感,增添了狮子头的味觉层次。打下手的帮厨,会事先将薏仁和玉米轧碎蒸熟,划散后与肉粒一起搅拌,借助杂粮的黏性,使之充分融合。藕丁不能切得太细,保持一定的咀嚼感,才能让莲藕的那份爽脆,演绎得更到位。在首届“江苏省百道乡土地标菜”推介评选中,蜜汁捶藕与荷藕杂粮狮子头,双双上榜,一定有它的道理。

荷叶粉蒸肉。明眼人立马会问,这是本地特色么?问得不错,这道菜在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做法,但这里用的,可是宝应荷叶。大块五花肉切成薄片,用配置好的调料浸足腌透,逐一裹上米粉,在盆底垫上一张鲜荷叶,将黏粉的肉块码放整齐,上面盖一张荷叶,旺火蒸两小时左右,取出肉块,再用小张鲜荷叶,一块一块分别包好,文火焖蒸半个小时上桌。味道清香,软糯不腻,与单独的粉蒸肉相比,多出一份夏天的水乡滋味。

藕粉圆子 。雅致的汤碗,瓷真的很薄。透过碗壁,依稀能够看到,浓汤之中半浮半沉的藕粉圆子。用勺子轻轻一搅,圆润透明的茶色圆球,在汤面上漂浮。筷子一夹,柔韧而富有弹性。及至入口,里面有馅,是多种果仁碾碎合成。表皮柔韧,馅心爽口,细细咀嚼,余韵绵长。据说,藕粉圆子有2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一道宫廷点心,有好多名家,都为它留过笔墨。

全藕宴中还有葱花藕饼、荷叶叫化鸡、糖水花香藕、炸藕夹、荷叶八宝粥、糯米烂藕、甲鱼莲子羹、藕丝糕等菜肴,听起来就香喷喷的。为了更好地适应八方宾客的口味,全藕宴中,有些菜肴的做法,还在不断改进。比如,以前蜜汁捶藕用那种红绿丝和蜜饯,甜度都比较大,不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现在多用水果替代,既降低了甜度,又增加入口的层次,也就更受大家的欢迎。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宝应的“万亩荷塘”渐成网红。除了夏天“接天莲叶”的美景,借以“全藕宴”的品牌,是不是可以将旅游季的时间节点,再向两端延伸。比如到了采藕的时节,是不是可以让游客参与互动。节节相连的长藕,生长在塘底的淤泥中,要将它完整地采上来,那可是一门技术,扬州话称之为“崴藕”。这里又不得不夸耀扬州方言的精当了,“崴”字的释义中,有这样一条:“腿足等部位不规则地扭动或搅动”,而采藕的过程,正是人站在没腰深的水中,用脚上下左右踩踏,将藕周围的淤泥排开,然后俯身入水,将一支完整的荷藕,从泥水中缓缓拽出。由此看来,华干林先生说杜甫没有来过扬州,这个结论是可信的。要不然,他在写“采菱寒刺上,蹋藕野泥中”时,一定会写成“崴藕野泥中”。如果能让游客亲自参与,享受“崴藕”的乐趣,体验水中劳作的艰辛,尤其是将成捆的莲藕,扎成藕排,顺水漂向岸边的时候,那份满满的收获感一定会充盈心中。劳作之后,再去品尝全藕宴,相信那份滋味一定是别样的。

藕作为食材,本身并不惊艳,但生长时节开出的莲花,却是历代文人托物言志,挥毫抒怀的最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倘若穿越千年,以《爱莲说》传世的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先生,有幸来宝应品尝一番全藕宴,或许会写下更为灵动的美文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