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静
心理咨询个案辅导交流讨论会上,一位心理咨询师就一个案例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推动一个不愿意改变的人?”导师听了他的讲述,回答说:“没有人不愿意改变,关键要让他知道改变会给他带来什么好处,而不是让他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
案例很普通,一个小孩出生不久父母离婚,从此与亲爸就没有联系,妈妈重组家庭后又生了一个妹妹,一家人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继父常年不在家,妈妈偏爱妹妹,和他之间到了“非必要不接触”的地步,他唯一的温暖来自外公外婆的“偏心”。上小学后,他一直寄住在别人家,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现在不想上学,常感觉头疼肚子疼,还有一定的自残行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这个小孩的童年无疑是“痛”年,小小年龄就承受着成人的矛盾,亲爸走了,在妈妈眼中他就成了亲爸的替代品,也许妈妈把对前夫的恨和对婚姻生活的抱怨都凝聚在对他的冷嘲热讽和不闻不问中,爸爸的抛弃、妈妈的偏心,童年生活中父母的缺席带来的“伤”和“痛”造成他现在的状况。他不想改变吗?他有能力改变吗?他能走出原生家庭带给他的困境吗?
我相信正如导师所说“没有人不愿意改变”,但这个改变光靠孩子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亲一起改变。很多教育问题看似在孩子身上,但“根”在大人,就像种子的生长,没有土壤的配合那是不可能发育成熟的。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带着心理咨询师上门服务时,小孩的妈妈全程在家,却呆在自己房间没出来,她的态度等于告诉孩子:“你怎么样与我无关。”孩子自然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不值得被爱,他从哪儿来的自信去改变自己?又怎么从自卑的心理阴影里走出来?
在大家分享的其他案例中,有的妈妈改变教育方式,调整自己的语言能量,学会倾听、理解与包容孩子;有的虽然不能马上生活在一起,帮孩子买了一块能与爸爸妈妈随时保持联系的电话手表;有的妈妈开始学习心理学,爸爸换了靠家的工作,假期经常陪孩子出去玩。这些家庭随着情感的交流,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家长学会跟孩子一起成长,孩子们体验到久违的“亲子拥抱”的感觉,想不改变都难。俗话说得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次交谈、每一份互动,甚至说话时的语气,都在一点一滴塑造孩子未来的模样。陪着孩子一起长大,给他们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时光,是为人父母的第一责任和义务。
案例中的小孩在被妈妈指责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会感觉头疼肚子疼,妈妈觉得他在装病。孩子有这样的感觉是情绪在躯体的一种反应,为了逃避现实,或者是为了唤醒妈妈心中的那份关爱,被忽视被拒绝后只能自残。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地忽视或拒绝,不妨先换个角度,去倾听理解包容他的这些躯体反应,同时注意发现寻找孩子的兴趣点,想方设法和他一起去做一些开心的事情,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和色彩。心理咨询师可以让孩子知道“有情绪”是正常的,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找到适合自己减压的方式,帮助他学会调控情绪的能力和方法,慢慢消除自身的躯体反应。
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每个孩子天生都带有自己的特质,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正常,作为家长不能只注意孩子身上的问题,一味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贬低他,有些缺点可能是他们独特天赋的表现,更要善于发现孩子自身的优点,那些不被看见的优点,就像孩子“隐形的翅膀”,创造适宜的条件提供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给孩子一个飞翔的空间,孩子的潜力就会被发掘出来,无论孩子多大,最能治愈他们的是父母的认可。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每个人的成长是不可逆的,特别是对于一些“问题”孩子,需要每个家长“在自己身上用力,在孩子身上看效果”,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从而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