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四次论坛

2025年01月 09日 08:13 | 来源: 扬州日报-扬州网 | 扬州网官方微博

辞暮尔尔,烟火年年。

当飞驰的时光列车抵达全新又陌生的2025站台,回望那还未远去的2024,总有些别样的感慨漫上心头。感叹时间如水逝之余,大家都习惯在这辞旧迎新的关口去总结工作,盘点生活。回望过去,是为了迎接更好的自己,在充满希望的明天,继续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本版今撷取几位作家的“年终随想”,跟随他们的文字,在生活的轻盈与沉重之间优游,感受不一样的诗意与烟火。

□ 王干

2024年就这么从眼边上过去了。匆匆一年,读书,写书,评书,依然如故。不同的是,2024年参加的论坛似乎比往年要多,我印象中的四次论坛值得一记。

6月28日,福州。这是在题为“海峡同福,叙写未来”大陆和台湾两岸作家的笔会上举行的论坛,有趣的是这次论坛是围绕美食展开的。我因为2022年写作出版了《人间食单》一书,忝列美食家的行列,台湾作家朱振藩则是资深美食家,他出版的美食著作就有四十多部,他吃遍世界各地,留下很多的美食文字。台湾和大陆一脉相连,同根同宗,美食更是味道一家。

8月15日,在风景如画的海南五指山,我参加了中国作协和海南作协举办的文学生态周。在生态文学论坛上,我发表了《人的生态危机》的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我认为:“人的生态除了与外在环境这些物质生态外,还有人自身的人伦生态,比如人与亲人、人与家庭、人与熟人、人与陌生人、人与男人,人与女人、人与同事、人与后代等诸多由人与人构建的一种生态软件,维护着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而AI的出现,人与世界的联系变异了,人伦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伦理,人伦不再是以往的人伦所能涵盖的。各种智能机器人在取代人类的劳动,从最笨重的体力活,到最高端的智力活,伟大的AI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生命可以被制造,死亡可以被克服……认同危机的出现,将是人伦生态遭遇的最大的敌人,甚至是不可战胜的敌人。世界的秩序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没有认同,意味着秩序的崩溃。孔子哀叹的‘礼崩乐坏’才真正到来。”在普遍探讨AI对社会的影响和改变时,我认为对人伦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人自身的生态危机。我们在关注外在生态的同时,也要关注人的生态困境。

12月11日上午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召开了“我们的90年代——王干《90年代中国文学备忘录》座谈会”,主办方是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和中国作协《当代文学研究》杂志社。与会的学者专家以北大中文系的教授为主,谢冕、曹文轩、陈晓明、张颐武、高远东、李洱、邵燕君、丛治辰,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高秀芹等出席了会议,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阎晶明、格非以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期刊的编审也出席了会议,会上对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丰富性、多样化和延展性进行了多方位的学术探讨,充分打捞、追溯、回忆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现场,曹文轩老师认为《90年代中国文学备忘录》是文坛的“清明上河图”。老朋友的评价是鼓励也是激励。由于研讨会的嘉宾多是学术界的大佬,加之是学术界第一次如此高规格地探讨20世纪90年代文学,曹文轩、丛治辰以及未能与会的张志忠教授之前都写作了八千多字的论文,因而会议不是泛泛而谈的研讨,而是带有强烈的论坛性质,有人评价说此次活动可称之为“20世纪90年代文学论坛”。

12月21日上午,我参加了新疆文联、作协举办的《崛起的文学天山》研讨会,做了《文学的天山精神》的发言,提出“天山精神”三大特点:高远、深厚、融合,认为“今后新疆文学还将在多方面融合,比如兵团精神与胡杨精神的融合,民族精神和人们命运共同体的融合,现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融合。 融合历史意蕴、地理景观、文化记忆和生态意识等方面,对新疆传统文学既有继承性,又有创新之处,具有时代性、人民性和现代性特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天山’作出贡献”。发言被中国作协的《文艺报》选用,并被《新疆柯尔克孜文学》翻译刊发。

2024年我还参加了泰州早茶论坛、恒源祥杯掼牌文化论坛等亚文化的活动,这里就不一一叙说。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我希望有机会参加、聆听富有含金量的论坛,提高自己,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和研究。


责任编辑:进展

扬州网新闻热线:0514-87863284 扬州网广告热线:0514-82931211

相关阅读: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