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宇
悠久历史的国度总是会沉淀若干传统文化,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官本位是其中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不容否认,官本位是人们生活中最为普遍、最为常见的精神形态和文化意识,官本位的种种表现在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很容易观察到。深入观察会发现,这些表现都有着明显的历史传承,其中深藏的文化基因极其强大。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谈及隋朝历史时,人们对从那时兴起的科举制度大加赞赏,殊不知,正是科举制度开创了官本位的先河。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单纯由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得普通百姓通过读书有可能打通权力和财富的通道,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而另一方面,科举制也在世人心中播下了功名利禄的种子。科举制的推行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变化,社会开始崇尚读书,认为读书人是社会的精英。之后这样的观念又逐渐演变成只有做官才是人生的最大成功和最高追求,历代的文史作品大多贯穿有这样的思想。由科举制催生的官本位思想,对后代的影响甚大,直至今天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全面客观评价科举制带来的两面性,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官本位是遗传千年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等,千万人对此信服膜拜。带来的结果是,拥有政治权力和官阶高低、官职大小成为衡量地位、价值和成功的主要标准;挤进官场、当上大官,成为部分人群孜孜以求的光荣与梦想,成为光宗耀祖、显赫门庭的首选。
无论你是否承认,官本位已经渗透进国人的骨髓之中,以官为本,以官为荣,以官为贵的认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表现:譬如,不少行业的职级套用官场等级;一度时期连寺庙的僧人也沿用官场等级;报考公务员岗位的人数持续走高等都是典型例证。又如,来自官方渠道的消息,被视为正道、大道消息;某些组织、公司或机构的正式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产品的介绍、服务的项目、消息的发布、联系的方式等,也都自诩为“官网”,以区别其他,表明自己的正统和权威。
谈及官本位以及官贵民贱之类的话题,不少人常常纠结于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心理,有时有点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感觉,有时又有点像钱钟书《围城》的人物,身处困境时的冲突与挣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既有不屑又有不甘,既想拥抱又想逃离的极度矛盾状态。无论置身场内还是场外,是场上还是场下,对此似乎都有话要说,而结论往往大相径庭。
蒋纬国曾经说过一件事,将官场上下级等级分明揭露得酣畅淋漓。那年他乘火车,同车厢的一位长官看见他的新式配枪,竟巧取豪夺,硬是将自己的老式配枪强行换给蒋纬国。第二天当得知蒋纬国的蒋公子身份后,急忙赶到蒋纬国门前,跪地失声痛哭。其实,类似的官场现形记,如今媒体报道的某些官员的丑行有过之而无不及。
官本位所带来的官场不正之风、潜规则以及种种恶习和陋习,一直遭到世界范围内正直人们的抨击和鞭挞。莫泊桑、果戈里、契诃夫等著名作家都曾用文艺作品的形式予以讽刺和揭露。现实生活中的官大一级压死人;削尖脑袋钻营;溜须拍马、弄虚作假;虚伪逢迎、急功近利;看领导脸色行事,唯马首是瞻;保乌纱、谋晋升处心积虑、不择手段;追逐权力、人身依附,等等,人们也都给予了极大的鄙视和厌恶。
官本位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因为它所强调的不是公共服务和效率,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对权力的追求和维护,是特权思想的膨胀,本质上它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背道而驰的。官本位一方面刺激一些人千方百计想当官、当大官的官瘾;一方面让官员和行政机构拥有高度权威和影响力,其他社会成员和组织只有通过与其建立良好关系,才能获得个人官职或实现个人目标。所以,官本位直接导致了权力集中,为腐败滋生提供了温床。官本位还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和价值观念,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和法治建设,危害之烈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由官本位演化而来的官二代,通常用来指那些父母在政府机关担任高级职务的子女。官二代明显带有贬义,含有负面意味,暗指这些子女有可能因为上辈的权力和地位而获得不正当的优待或特权。官二代显然是官本位的产物,下辈人可以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无需奋斗就轻而易举地获得某些机遇和资源,带来的恰恰是社会分配的不平等、不公正。
官本位思想与实现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破除官本位,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开展民本思想教育,强调平等、公正、法治和正义;要从机制体制入手,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务员进出机制,逐步消除阶层差别;要教育国家工作人员,无论职务大小,都要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此外,还要在科学配置权力、强化监督约束、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法律震慑等方面整体推进。
破除官本位的任务相当艰巨,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破除官本位确实需要时间,但也不必持悲观态度。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进一步健全时,当全体公务员真正成为人民公仆时,当各级官员都能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时,当全民的择业观念多元开放时,官本位自然会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