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祥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
近几年,刚进腊月,我们就会在商量后,开出一份年货清单,然后开始在网上筹办。一打开购物软件,坚果、糖果、奶制品等包装精美的礼品盒,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我们货比三家,选择满意的加入购物车。不消多少时间,不费太多精力,动动手指就坐等快递小哥送到家。除了水产、水果等物品到需要时再买新鲜的,大部分年货就这样便捷地备齐了。
备好年货,还有预订年夜饭这件大事。这些年,都是儿女亲家两家子在一起过除夕、迎新年。我们选择口碑好、有特色的酒店,早早订好包厢,讲定用餐标准。除夕那天,一大家子会聚餐厅,在享受丰盛的年夜大餐时,欢天喜地地畅谈一年收获,畅想来年愿景,真是其乐融融,年味浓浓。
饱餐美食之后,我们回到家中,因为有一道更丰盈的精神大餐等着我们——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那些令人捧腹大笑的小品和相声,还有悠扬的歌曲、曼妙的舞蹈、神奇的魔术等,全家人尤其是小外孙女看得特别投入,也特别兴奋。我们一边嗑瓜子,一边欣赏着精彩节目。在零点钟声响起时一家人互道祝福,共迎新年,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享受!
新年第一天,全家最忙的就算我了。清早,我早早起床,虽说不像多少年前那样要开财门,放爆竹,但我要把大枣红糖汤煲好,把芝麻猪油馅的汤团煮好,等待老伴和孩子们享用。一年只做这一天的早餐,这项“重任”我马虎不得。做完这桩带有传统过年习俗的大事,接下来就是我的“手机时间”了。收看亲人朋友的一条条祝福短信,我特别开心。当然,我也会一个个回复。我的短信都是事先准备好的,而且有好几种类型。这些原创的短信,我既追求新颖独特,也讲究要适合收信人的身份和职业特点。我觉得这样做,才符合我这个经常喜欢写点文字的人。
如果说,春节上午全家人的主要任务是短信拜年,那么到了下午,就是各行其“事”了。老伴是守着电视机收看各个频道的迎春综艺节目,我呢,喜欢到处走走,或者找同龄人聊聊;孩子们呢,就走进影院看贺岁片,他们往往会看了这部电影再接另一部,几乎把叫座的电影都要看个遍。记得去年的大年初一,外孙女看电影吃爆米花回来后说,只要喝水,其他什么也不想吃了。
年初二开始,孩子们往往会按照年前做的攻略,要么带着孩子逛公园,去游乐场,要么是去博物馆或图书馆,要么就是开车来一个短途旅游。记得去年大年初三,外孙女提出想参观南京博物院,也正合我意。到了南京,一家子不仅参观游览了博物馆,还享受了那里的特色美食。兴致正浓,竟乐而忘返,索性就住了下来。现在过年,似乎淡泊了以前那种一定要归家的“规矩”。是啊!一家人团圆在一起,和和美美,哪里不是“家”呢?
就这样,吃了玩,玩着乐,春节长假很快就过去了,年味也渐渐归于平淡。直到正月十五,吃了汤圆,看了央视的元宵晚会,春节的大幕,在我家才算真正合上。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它连接着旧岁与新年,也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我家的春节新习俗、幸福新年味,就像一个管窥时代的窗口,在它的与时俱进中,一家人不断感知祖国发展的步伐,也应和着时代前进的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