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红秀
提及扬州,人们便会想起“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美诗;论及“下扬州”,大家又会想起各大平台上关于瘦西湖以及二十四桥上人从众的画面。大伙儿可能会跟此前的我一样,觉得若是到扬州来游玩,就是赏赏人人所知的美景,吃吃人人皆熟悉的美食。正因如此,每年春和景明之时以及各个节假日,游客们便会热情似火地涌往那些耳熟能详的打卡地,仿佛偌大的扬州只有屈指可数的地方可去。
作为新一代扬州人,我在扬州求学的十年里,在财力所及的范围内款待师友时,瘦西湖是必选之地,前后陪游过近百次,然后就是大明寺和个园,近在不远处的何园却不曾踏入过。除了陪游名园以外,我陪大伙儿吃得最多的就是名扬四海的扬州早茶。除了这些人人皆知的名胜和名小吃以外,此前我对于扬州的了解,可能并不会多过第一次来扬州却擅做攻略的游客。
记得多年前,一位当地街道的管理者热心邀我去他的辖区内作些文化产业的调研。见我对所提及的地名(一处网红打卡地)表示一无所知时,便热心地发来了定位。看到我对如何前往表示出极度茫然时,他流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眼神,要知道当时的我已经在此地读了十年书且工作了六七年,而此地离我工作的学校骑电瓶车也不过十分钟的路程。至今想起来,我都觉得极为汗颜。
从那以后,我便下定决心要好好改变对扬州的认识,毕竟她将是我永久居住的城市。在这几年时间里,我与祖祖辈辈在此生活的老扬州人以及居在名胜园林和名早茶店之外的新扬州人均有了广泛的接触和深入的交流,这既与我工作需要不断深入当地文化有关,也与我主动要改变对扬州的刻板认知有关。
其实,在外地人狂涌而至的、受媒体高度关注的网红打卡地之外,还有一个扬州人日常所居的存在。它不但场域更大,而且还有着与“热闹”“火爆”等词汇完全不同的生活场景和人文景观。
关于这点,其实我在大学时代就曾有过初步的印象,只不过当时要专注于学业深造,所以并没有多加留意作持续关注。
记得我上大学打工时,曾在苏北电影院经营的一处影院工作,那个影院就居于巷子的深处。看不懂地图的我,当时是跟着一位本地同学去的。只记得当时一路都走在弯弯曲曲的小巷里,小巷又窄又深,只能容得下几辆自行车擦肩而过。巷子与巷子之间没有什么标识,它们之间似乎也没有什么差别。我们就顺着巷子一直往前不停地向右转,转过五六个弯后就到了。巷子两边是密密麻麻的一至两层的房子,房子虽小,却会住着好几代人,但异常安静。屋前晒着的被子、门边趴着的小狗以及坐在门内轻声交流的居民,这些一起构成了巷子特有的幽静气息。这与我平时熟悉的热闹扬州完全是不一样的存在。一路上,我感觉新奇极了。
我以为居于如此深巷的影院是不会有什么顾客的,哪知每逢有新片上映,影院都是满场。
这令偶尔才走出校门的我相当奇怪,不清楚这些人是如何知晓这所影院的,至少我身边的同学是没有人知道的,更没有人来此处观看过电影。后来我才知道,这些藏于深巷的,才是老扬州们乐于前往的。
理解了这点,我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富春的百年老店虽然居于深巷,也遇到场地不能拓展、设备不能改进等经营问题,但老扬州们却不曾计较,总是呼朋引伴地开心前往。在它里面,你会发现扬州方言是那里最动听的言语。
事实上,幽幽静静才是扬州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城市的真性格。
作者简介:
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双博士后,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撰写专著教材7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