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坐戴家窗户里 照人红有夕阳山

2025年04月 22日 09:47 | 来源: 扬州晚报-扬州网 | 扬州网官方微博

■ 李不殊

李斗(17??—1817)与罗聘(1733—1799)都是清代乾嘉时期扬州文化名人。前者著有《扬州画舫录》,详细记载扬州风土人情、园林胜迹和文人雅士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后人了解研究扬州康乾时期历史的必读之书。十八卷的《扬州画舫录》,为后世留下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扬州城市全景图。这部完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的作品,远非简单的风物志,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城市史诗,一部记录市井的盛世浮世绘。李斗在画舫穿梭的波光里,将目光投向了运河两岸的烟火人间,捕捉了一个时代最生动的表情。后者罗聘是“扬州八怪”殿军人物,也是金农的入室弟子,工诗善画,技艺全面。

李、罗二人在文化艺术领域虽趋向不同,但却是相处了数十年的知交好友。但现存史料中有关他们交往的记载却零散无多。因此扬州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李斗写赠罗聘的七言诗尤显珍贵。诗云:山阴道上鸟关关,画舫乌篷日往还。每坐戴家窗户里,照人红有夕阳山。李斗在诗中借用了“山阴访戴”的典故。典出《晋书·王徽之传》:“徽之尝居山阴,值夜雪初霁,忽忆戴逵,便乘船往访,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这是一则有名的故事,后来的画家常以此为题材绘画。推敲李斗的诗,似乎是一首题画诗,或许罗聘画了一幅《山阴访戴图》,李斗在画上题写了这首诗也未可知。王徽之与戴逵均为晋代名士,李斗在诗中把罗聘比为戴逵,足见他对罗聘的推重,并说常去罗家,往往畅谈至夕阳衔山,可见二人友谊非泛泛之交。他们之间的交往早在盛年便已建立,直至晚年仍然过从甚密。诗后有李斗的一段跋文:“此余三十年赠两峰先生诗也。先生年且七十,余亦六十,得交卅年间,甘苦缓急之数,搔首追溯,如在目前。今余诗既付梓,尊集亦成,因再书此诗为寿,并志感云。”

文中“余诗既付梓”应是指李斗《永报堂诗集》已经交付刊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永报堂集》校注(全二册)显示,该书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本(复旦本)作为底本进行校注,同时参考了国家图书馆藏本(国图本)及其他选本。这表明复旦大学的馆藏版本是该书校注研究的主要依据之一。1999年我得知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藏有李斗《永报堂诗集》,恰好我的同事正在上海复旦大学学习,便托她借阅并摘录一些我需要的资料。同事不辞辛苦不负所望,真的搜寻到了这一孤本。该诗集是李斗的《永报堂集》的一部分,全集中作品包括《扬州画舫录》《永报堂诗集》八卷、《艾堂乐府》一卷,以及传奇《奇酸记》《岁星记》等。《永报堂诗集》单行本的刊刻时间从李斗题跋中可以得知是在李斗60岁左右。

题跋中的“尊集亦成”句应是指罗聘《香叶草堂诗存》,从跋语可知,此诗为李斗三十年前所写,现在李斗与罗聘诗集都将问世,李斗又重录此诗相贺,欣喜之余也增添了几多感慨。收藏于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的李斗的《永报堂诗集》中收有《题两峰道人〈鬼趣图〉诗》。两峰道人是罗聘的号,《鬼趣图》是其成名作,曾在京师上流社会引起轰动。当时许多名流学者都在上面题了诗。该图借鬼喻世、借鬼讽世,李斗题诗中有“岂料写死乃写生”之句,可谓一语破的。

关于二人交往的资料网易新闻曾有一篇题为《李斗与罗聘》的文章,文中提及,1799年,李斗、罗聘和张旧山三人曾一同泛舟游览新疏浚的瘦西湖,李斗并作诗纪事。在诗中描述了这次愉快的出游:“出郭偕诗侣,放船吟翠微。晓初林雾薄,雨后水波肥。”玩得十分尽兴。

文中提到的张旧山(张居寿),仪征人,在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出版的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题词篇第18页,载有“甘泉张居寿(旧山)《题李二画舫录诗》”,称赞李斗“创立一家言,笔笔开生面”,该书法墨迹有汪鋆的一段边跋,附录于下。

汪鋆(1816—?),字研山,江苏仪征人,清代画家。他题边跋:先生号北有,字艾塘,仪征明经。少好游,三至粤西,七游闽浙,一往楚豫,两上京师。所著《扬州画舫录》十八卷,阮文达公序而刻之。又《永报堂诗集》若干卷,王兰泉司寇《蒲褐山房诗话》谓衿情既胜,诗笔亦佳,所撰《湖海诗传》载入数首。江都王柳邨徵君《淮海英灵续集》亦载七言古诗。鋆,生也晚,不获见先生,仅于《永报堂集》中记赠先君诗有“等闲邀我炉边坐,四壁无人看著书”之句。今遗书不存,若先生手书数十年绝未寓目。昨过左卫街,见此帧亟购归。以先生与先君有文字渊源存示子孙,并志先世翰墨缔交。如此至书法全以气韵胜。彼摩拟者焉能知之?光绪六年秋七月廿五日汪鋆谨识时年六十又五。细按跋语是怀两峰追而书此,此盖两峰殁,年六十七,兹云七十,殆两峰亡已三年,犹忆及之,具见当日交谊之厚矣!岂得以殁年稍伪而疑为伪乎?鋆又跋。

跋文中李斗说罗聘“年且七十,余亦六十”,那么李斗应该小罗聘近十岁。但李斗《永报堂诗集》自序提及“乾隆戊寅(1758)余年十岁”,推算其生年为乾隆十四年(1749),那么应该小罗聘十六岁,究竟哪种说法准确,希望有方家释疑。


责任编辑:进展

扬州网新闻热线:0514-87863284 扬州网广告热线:0514-82931211

相关阅读: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稿酬。

  •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苏)字0005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43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8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10330083号
    新闻热线:0514-87863284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电话:0514-87863138
    扬州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05083674号-2
    Copyright 1998-2025 Yz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