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王正宇:需要强化基层治理

2025年04月 22日 09:47 | 来源: 扬州晚报-扬州网 | 扬州网官方微博

王正宇

治国理政是国之大事,落实到基层就必须突出“治理”二字。相比较而言,基层是问题集中、矛盾交织的地方,抓好基层治理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家政权巩固的基本保证。迅速提升治理意识,提高治理水平,形成敢治敢理、会治会理的局面,是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研究基层治理问题,我们从《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中能够得到许多启示:小鲜当然属于美味可口的佳肴,但因其娇嫩,制作时就需文火慢炖,就需全神贯注。否则,不是半生不熟就是烤煳、烧焦。烹小鲜固然是形象化的比喻,但从中能引申不少治国理政的大道理。

我国古代政治家们提出的治国理政理论极为丰富,像礼治、法治和德治等治理思想,至今都不过时。我们今天讲的基层治理实质是一个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综合系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治理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它们的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扩大,必然会注入新的内容并且提出新的要求。社会治理所具有的这种与时俱进特征,要求各级领导者持续深化基层治理重要性的认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底线思维,着眼于国家和地区的长治久安、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基层治理的核心是富民强市。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天下顺治,在于民富……这些已经把治理的内涵阐述得十分清晰。以人民为中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保一方平安,是基层治理的基本要求。因此,高举富民强市大旗,一步一个脚印务实推进,让老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就应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基层治理的抓手是加快经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社会治理的第一要务。经验告诉我们,不管东西南北风,扭住发展不放松、加快发展不动摇,才是解决所有难题的金钥匙。紧扣经济发展这个中心,抓住财税增长这个关键来展开,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当前,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引领产业升级、构建新兴产业集群、聚焦核心前沿领域、做大做强本土实体经济等方面发力,要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就业增收等方面寻求突破。

基层治理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社会进步的总要求,是社会治理的总方向和总目标。为此要经常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在细化、量化、具体化方面下功夫,在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方面花力气。

基层治理要强调辨证施治。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矛盾很多,难题不少,不容回避推诿。各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出现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既有倾向性的,也有苗头性的;既有沉积多年的,也有新近发生的。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认真查摆本地区存在的差距和问题,牢牢锁定那些阻碍发展、妨碍稳定的顽疾痈疽,深入分析产生原因,逐一形成依法治理之策。

基层治理的方案要审慎推出。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一定是在深入调研评估、反复比对、集思广益基础上的产物。减少社会震动面,减小经济损失是起码要求。方案一旦形成,就要明确时间表、制定路线图、落实责任人、倒计时运作,就得强势推进,快速推进,务实推进。

基层治理要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原有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冒出新的矛盾,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要坚持攻坚克难、常抓不懈。既要防止急躁情绪,又要防止急功近利。矛盾既不上交,也不推后,要十分讲究处理的方式方法。要以满腔热情和细心细致细腻的态度,搞清楚问题和矛盾的属性,找到最佳处理时间和最有利方法。

基层治理的全过程都要科学、高效和透明。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建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注重治理方式的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治理的效率和效能,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迈进。

基层治理要形成合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千头万绪。治理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的作用,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相互配合,致力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各级党组织要善于弹好钢琴,善于抓总、抓协调、抓统筹,调动各级各方面积极性,保证各项事业齐头并进。

基层治理过程彰显责任、胆识、能力和智慧。地方党政组织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要坚决扛起基层治理的主体责任;要坚持出以公心,妥善处理好对历史负责和人民负责、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关系;主要领导要从自身做起,保持良好品质和操守,一身正气抓好治理;要勇于探索创新,开拓前进,为国家的治理现代化争作贡献。与此同时,上级组织要把基层治理情况纳入干部考核的重点内容,用鲜明的导向推动基层治理制度化、常态化、最优化。


责任编辑:进展

扬州网新闻热线:0514-87863284 扬州网广告热线:0514-82931211

相关阅读: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稿酬。

  •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苏)字0005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43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8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10330083号
    新闻热线:0514-87863284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电话:0514-87863138
    扬州新闻网传媒有限公司 苏ICP备05083674号-2
    Copyright 1998-2025 Yznews.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