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华丽
曾误购不少不值阅读的书,屡次迷乱于销量数据、镀金式获奖、名人背书之类各种诱惑术,下单时总以为:盛名之下定不负腰包吧?谁料满篇牙慧!闪闪发亮的腰封,崭新的纸张无不透露嘲弄的意味……每次踩坑,免不了自省:卖家看似浪费社会资源,买家甘心配合被消费,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并不全是卖家的错。可又着实感到不忿,这垫桌腿都砢碜的精致垃圾,是如何通过“装”饰和“美”化,打着成功的“书”设,赚取不明真相者几两又几两的碎银?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20世纪20年代提出“晕轮效应”,揭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往往会根据有限的信息快速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形成认知偏差,从而影响对相关事物的判断。通俗点讲,类似“以貌取人,以形断物”式浅表认知的外化表现。“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光环之下,高山仰止,连轮廓都镶上了金边。即便是破砖烂瓦又如何?统统都能转向奢华和体面。
“装饰”原本带有几分锦上添花的美好,或修饰、点缀、打扮;艺术的“装饰”中性之余,则指向遮蔽、误导、破坏。真实的艺术通常鄙夷装饰化,评判为表达力匮乏创造力低下。
首尔第十二届国际雕塑艺术博览会上,韩国艺术家Jina Chung有一组雕塑,很是抓人眼球。艺术家的叙述如下:“这是一种极度异质秩序的紊乱状态,例如厌恶与愉悦。我用鲜艳的色彩和触感来装饰庸俗的主题,以打破常规,引起诱惑和幽默。”对众人所避之不及之物的装饰,正是艺术家的策略。她说:“我很享受给它穿上漂亮衣服的乐趣。”Jina Chung采用的视觉语言直截了当,语义却保持开放。注意:这里所说的装饰不是个中性词,更多地带有嘲弄、戏谑的冷幽默色彩。对常规物的打破,进行思维的颠覆和巧妙运用,好比喜剧作品、网络段子的日常交流,用轻松、反差的不严肃感营造出独特的表达氛围。艺术家的高明之处在于,把“低劣的”“贬抑的”“低等级的”,转化成为“锋利的匕首”,直击社会的痛点。这一点,意大利艺术家曼佐尼也擅用反讽的手法,回应社会现实。
文学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同样描绘社会现实的“装饰性”。当人们沉迷于物质享受,举办豪华派对时,盖茨比的豪宅里夜夜笙歌、宾客如云。表象之下,是人们内心的空虚与迷茫。他们追逐金钱和享乐,情感淡薄,道德缺失,盖茨比看似辉煌的生活实则空洞无比,正如他对黛西的执著追求,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而已。
“装饰”随处可见,譬如文字。
开头所说的口水书是一类,文字的装饰性带有假性的空洞,用浮华、顺滑、煽情的语言技巧哗众取宠。通篇冒着油头滑脑的市侩气,字里行间无不迎合感官的舒适,无限拉近、营造出故作姿态的知性感——其实只是或隐或现的搬运。这种取巧的浅而美,很是讨大众欢心,票友们尤其好这口鸡汤。不得不说,在“术”的层面,完成得不错——当然,漂亮文字的“装饰”,能构建出海市蜃楼般的幻象,精确饲养嗷嗷待哺的快餐文化消费者,虽毫无营养,却刀刀见血。哪怕显而易见的预制式文化套路,哪怕虚假,哪怕充斥对虚荣的渴望、欲念的蠕动,哪怕空洞又虚无……这种欲望,恰是Jina Chung所用庸俗之物。
文字沦为“装饰”,科技也可能成为“装饰”符号。
科技八股的出现,从DeepSeek的进化史可窥一斑。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说DeepSeek不够真诚,以至于有人开始弃用。究其原因,有一拨人需要DeepSeek的“装饰”,一方面,碰个瓷赶个时髦,万物皆可AI;另一方面,为了“美”化,刻意进行垃圾数据投喂,直接侵蚀本体客观性。后果就是使用者越发失去信心:当内在不再纯净,镶嵌再亮丽又有何用?——唯有信任是基础。
真诚是奢侈的,从来深度都是平滑的敌人,若要诚实面对挑战,需要逼迫出更大的精神潜能,创新、探索甚至殉道。在艰涩混沌的黑暗中摸索,显得多么困难、多么吃力不讨好!岂是“装饰”爱好者们脑瓜一拍的花式点子那般轻松?当原本很好的初生事物被成为粉饰、玩赏式的自恋工具——获得初级认同,躺在舒适区,无疑更为安全有效。将工具更工具化,有时是工具的进化宿命。
最后提个问题:如果一个学生拿起一本响当当却毫无意义的书,先已在情绪上排斥那是“乏味的”,感觉不到愉悦,是否就有了不阅读的理由?老师该不该迁就学生说,不想读就算了,反正是拾人牙慧的,甚至是胡编乱造的文字垃圾?还是表现出认真阅读的样子?所以,你觉得呢?
作者简介:
扬州人,艺术家、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