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师立
如今,随着大运河旅游的红火,扬州运河三湾成了热门词,“三湾”是指宝塔湾、新河湾和“三湾子”。其实大运河扬州城区段的弯道不止三道,还有大水湾、茱萸湾、安江门湾等,据说古代一共十三道湾。
茱萸湾堪称扬州运河第一湾,是大运河从北、从东进入扬州的门户,因此茱萸湾所在地称为湾头,也就是头道湾的意思。茱萸湾的得名来自于种植茱萸。据说很久以前,这里曾发生一场瘟疫,当地寺庙有个和尚,用一种叫茱萸的药草,制服了瘟疫,当地百姓开始遍植茱萸树,因此得名茱萸村。这道湾就被称为茱萸湾。这里是古邗沟由东西向折向北的地方,也是西汉时,吴王刘濞开的自茱萸湾通海陵、如皋的运盐河的起点。地处扬州两条运河的交汇处,可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西汉时,茱萸湾就因水运交通的突出地位,成为盐运转销的重要地点。隋代,茱萸湾是大运河由北进入扬州的第一个码头,隋炀帝三下江都都是从茱萸湾入境。唐代茱萸湾又称东塘,是运河沿线的重要港口,南方货物都要经这里转运关中及北方各地,外国商人和日本来唐求法的僧人也都从此转道扬州。北宋年间,始得名“湾头”,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古镇,成为远近闻名的繁华之地,店肆相连、市声不断。
第二道弯是黄金坝。从唐代开始,扬州运河河道在此由东西向转向南北向,它是古邗沟与王播开的七里港河交汇的地点。唐代以前,运河从北进入扬州后,是从黄金坝一直往西,通过古邗沟,然后从今汶河路的官河往南,去往仪征、瓜洲。后来,王播开七里港河,运河不再进城,而是绕扬州的东、南城墙走,在通江门往南。至于黄金坝的来历,是用土筑坝时,要夹江芦(一种条形的芦柴)材料,否则坝不容易成形,枯老的江芦像一根根黄金,把它扎起来放入坝体,再倒入沙土。黄金坝的得名与此有关。
第三湾是大水湾。古运河从黄金坝向南,经过高桥闸、五台山大桥到便益门桥,再过解放桥与跃进桥,就进入了一个大湾,人称大水湾。这段河道据说就是晚唐盐铁转运使王播所开的新官河:七里港河。
第四湾是安江门湾。从大水湾向西,古运河经过徐凝门、福运门、钞关一路西流,到了安江门与通江门,又改变流向向南,形成了安江门转弯。
第五至第七道湾是宝塔湾、新河湾和“三湾子”。《扬州水道记》说了这么一件事,万历二十五年(1597)四月,扬州运河南门二里桥一带,水势直泻,盐船、漕船走到这里就受阻梗。巡盐御史杨光训发函请扬州知府郭光复,自二里桥河口起,开了一条宝带新河,人工做了一个弯道,减缓了运河的水流。这就是扬州城南运河的新河湾。后来,又逐步开了宝塔湾和三湾子。扬州三湾自文峰塔向南,呈横着的“几”字形,河道曲折,迂回六七里,采取了延长河道以降低坡度的办法,把这段河道挖得弯弯曲曲。这个方法是中国古代河工的创造。尤其是三湾子,弯道更长,弧度更大,把原有的100多米长河道,改弯后变成了1.7公里,后人称该段河道为“三湾子”。这种以人为增加河道长度和曲折度的方式来减缓水的流速,彰显了古人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水工智慧,后人称为“三湾抵一坝”。当然这里“三湾子”也可以看作三道湾。
出了三湾,运河向南后不久,又折向西,这就是第八道湾。这里是扬子桥古镇,隋唐时期它叫扬子津,是扬州地区大江南北的重要渡口。
古运河过了扬子江路桥,就进入一个分汊,左转向南,是伊娄河,通向瓜洲;直行向西则是仪扬运河,通往仪征船闸。因为是运河分汊处,所以叫三汊河。运河从这里折向南,形成第九道湾。清代康熙南巡时,曹寅称为他在这里建塔湾行宫,所以这里也称宝塔湾。康熙也曾将这个湾称为茱萸湾。
从三汊河往南,扬州城区段运河就再没有明显的弯道了。也许,古代这段运河还有其他弯道,再加上“三湾子”算成三道湾,确实能凑足十三湾。但由于后来运河的不断改造,加上1958年为了适应机动船行驶,进行了裁弯取直,今天扬州城区段运河上比较明显的弯道只有这九道湾了。
作者简介:
扬州市文联原主席、大运河文化专家。著有《中国大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遗产》《中国大运河·扬州》《中国大运河人物》《中国大运河百问》《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多本运河文化专著。